承德县霁虹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玉华
当好乡亲们的致富带头人
刘玉华在为果树疏花。 受访者供图
好人名片:刘玉华,承德县霁虹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01年刘玉华辞去城里的工作返乡创业,承包150亩老果园,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她曾荣获承德市双学双比女能手等称号,今年4月被评为“河北好人”;她的果园先后被评为省级、市级“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省级旅游示范点”。
苹果、梨、桃、杏、西梅、樱桃……走进刘玉华的果园,果香四溢,品种繁多。经过多年埋头苦干,荒废多年、无人问津的老果园终于变成了“金果园”。
“现在果园大变样,以前的山路也修成了水泥路和停车场,解决了村里交通不便的问题。”日前,刘玉华告诉记者,她们的合作社还经营起了农家院,乡亲们致富的脚步越走越稳。
记者:当年您为什么毅然辞掉工作返乡创业呢?
刘玉华:我出生在承德县新杖子镇苇子峪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一直以来,村民们都是靠种果树为生,但由于我们村位置偏僻,交通闭塞,村民们只能每天拿扁担挑着装有水果的大筐去县里卖,卖完回到家一整天就过去了,耗费人力和时间,日子也过得紧巴巴,全村600多户村民中,200多户都是贫困户。
高中毕业后,我终于走出了大山,顺利进入城里的银行系统,稳定的工作、较高的经济待遇,让身边很多人都羡慕。但多年后,我再次回到家乡,发现乡亲们的日子还是没有起色,年轻人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出现好多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看到乡亲们过得紧巴巴,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便下定决心留下来,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在村里南墚头的一个老果园,已经荒废多年,园内的荒草比树还要高。由于不懂管理,果树结出的果子寥寥无几,不但虫子多,个头还大小不一,根本卖不出去。老果园越放越荒,成为一块儿烫手的山芋没人接手,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还浪费土地资源。2001年,我果断地辞掉了工作,承包了那片老果园,想趁年轻拼一把,将这片荒山变“金山”。
记者:您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乡亲们的致富带头人?
刘玉华:让乡亲们过上富裕生活,是我返乡创业的心愿,但我深知,想要帮助他人,自己必须先强大起来。我认为“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是创业成功的法宝,过去我虽然对果树栽培技术略知一二,但实际管理起来才感觉到知识的贫乏,于是,我在网上买了大量果树栽培技术的相关书籍,向老技术员进行请教,渐渐才摸索清楚各种果树栽植和后期管理技术。
在取得一定成果后,我鼓励大家创新果园管理方式。起初,乡亲们都不信任我这个新手,担心不会种,没有市场。我就以我的果园种植基地为示范,让有意愿种树的乡亲们到我的果园边学习经验,边工作挣钱。等乡亲们看到果品从色、香、味、形等各方面有改善后,便心甘情愿跟我一起创业了。
记者:您为了带动更多村民致富,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能介绍一下具体情况吗?
刘玉华:一人富了不算富,全村人都富起来才是真的富。为了带动更多乡亲创业致富,2012年我成立了霁虹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还办起了学习班,每年组织三四次培训,帮有意向的农户答疑解难,分享种植技术、经营理念。
根据市场需求,我们还在果园里建起了农家乐,创办以农家游、采摘为一体的经营模式,几年下来,效益可观。如今,在我的带动下,村里发展农家乐近10家,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合作社也从最初只有7户成员发展到161户,2021年,合作社年收入达559万元,每户年收入增长5万—20万元不等,大家的钱袋子都鼓起来了。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我一定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让乡亲们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河北日报记者董琳烨)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