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汉阴县双乳镇集镇社区里的广播正播放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政策。“数字化就是好,内容导入后,云广播就直接播放了,我就不用拿着话筒喊了,方便又快捷。”该社区党支部书记高志财告诉记者。
据了解,该镇利用数字乡村平台,打造了信息通知应用“云广播”,一点录入,多终端播放,使群众足不出户便能获取信息。
近年来,汉阴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千万工程”为引领,立足县域实际,夯实乡村网络设施基础,优化数字化发展环境,聚力信息产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一步改善乡村发展条件,缩小城乡数字鸿沟。2023年在全省首批数字乡村试点成效综合评估中排名第一,今年7月入选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
村里事网上办、从看天下地到用“数”生产、网络带动农产品热销……在汉阴,当“数字”走进乡村,当数据与绿水青山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汉阴县七叶莲智慧大棚里正在进行育苗作业。
数字治理,乡村尽享“网”生活
数字乡村建设的根本在于惠民利民、服务人民。随着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乡村建设和管理信息化不断完善,在汉阴,记者看到了现代化乡村的发展方向。
8月16日,方姝发现小区楼梯间堆满了废品,便拿出手机通过“321”民情在线微信公众号上传照片,反映了该问题。该小区所属的新城社区在平台上看到问题后,立即“派单”到具体网格员,网格员通过联系物业、环保等单位部门及时解决。“这办事效率也太高了吧,不像以前还要到相关单位去反映情况。”下班回来的方姝看到楼梯间堆放废品的问题已经解决,不禁为信息化办事竖起大拇指。
“321”民情在线微信公众号只是汉阴县在不断完善乡村数字治理体系中的一个积极探索。近年来,“互联网 治理”加快向乡村延伸,汉阴县依托“321”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研发了“321”基层治理信息系统,整合“321”民情在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防返贫动态监测、镇综合执法、应急管理等信息化平台系统,通过对采集的各类数据进行分析研判,找准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的对策,形成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的治理新机制,真正做到“群众少跑路、数据多跑腿。”
与此同时,该县按照“小探头 大联防”的思路,整合全县各类高低空视频设备接入“321”基层治理信息系统,将综治视联、社会治安、防汛减灾进行全时段、智能化监管,实现对镇村社会治安状况全时监控、时时调度。据统计,全县共接通会议调度系统160余套,视频监控8000余路,让“小眼睛”在矛盾联调、问题联治、治安联防、平安联创等工作中发挥大作用。
2021年以来,汉阴县“321”基层治理信息系统受理涉政府管理、民生服务各类案件2万余件,95%以上矛盾纠纷在镇、村(社区)两级得到解决,事件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均在97%以上。
智慧农业,农民种田更轻松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推动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汉阴县把握发展机遇,加快农业数字化进程,抢占数字农业制高点,在大数据的渗透融合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悄然变化,广大农民在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的同时,变“会种田”为“慧种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位于汉阴县双河口镇三柳村的金银花产业园区,过去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由于该村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主要以留守老人为主,产业园区建立在山上,导致园区常年缺乏劳动力。2022年,该县以全省首批数字乡村试点为契机,对金银花产业园进行数字化升级,通过建设土壤检测、气象监测、虫情监测及水肥一体化等系列设施,以数字技术解决了“种得好”问题。
“现在好了,园区数字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不用担心园区荒废了,只需坐在办公室,打开手机平台,就能获取金银花在各个环节的生长情况,园区周围也安了监控,更不用担心被破坏了。”三柳村党支部书记刘刚打开“农业物联网”app,向记者介绍园区前一晚的虫情监测情况。
汉阴是典型的陕南山区县,耕作方式传统,整体效益偏低。为解决这一难题,该县坚持以数字化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建成汉阴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大数据平台,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
如今,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场景比比皆是。在汉阴,智慧果园安装土壤墒情、ph监测、温湿度、监视系统、虫情测报等传感器120余台套,建成水肥一体智能化示范果园700余亩;陆基式高位循环养殖智慧渔业,实现了远程及自动投喂、换氧、水氧监测、视频监控等功能;与电信公司合作完成了万头生猪电子耳标穿戴示范,实现了生猪养殖智慧化管理……
“数字菜园”“数字茶园”“数字果园”“数字渔场”等一个个现代农业新模式、新技术得到充分应用,数字农业的“风向标”一览无余。
电商进村,土特产品向“云”端
来到涧池镇“汉阴波哥炕炕馍”店里,农户刘泽宝蹬着三轮车拉来了两麻袋自己种的四季豆、干豇豆等,老板张波一样一样验收、称重、算账。“都是按市场价收的,他们也高兴,总比他们拿到市场上卖要好得多。”张波告诉记者。店里除了一台做炕炕馍的机器,旁边的壁柜里陈列着包装好的干豇豆、粉条、豆腐乳、梅干菜等汉阴土特产。
“拍的第一个顺口溜段子,谁知道一下就上了热门。”说起玩抖音,波哥笑得合不拢嘴,“然后就学着人家搞直播,早上5点钟起来,媳妇做炕炕馍,我就在旁边直播,顺便搭把手。”据他介绍,2018年下半年开始自己研究拍摄、剪辑,积极参加县上组织的电商培训、直播比赛等,经常在自己的抖音号“汉阴波哥”拍一些段子、说一段顺口溜,内容包括惠民政策、汉阴土特产等,完成了从网络“大白”到电商“达人”的完美蜕变。
近年来,农村电子商务不断提升着“互联网 ”农产品出村进城的速度。汉阴县抢抓直播带货及短视频风口,充分发挥山水、人文、美食等区域优势,成立数字经济电子商务公司,立足小县域,放眼大区域,培养了一批来自农村、服务农村的“网红”。依托本地富硒资源优势,培育“人文汉阴”“笨笨七”等富硒食品电商品牌;依托“三沈故里”文化优势,培育“淇淇文化”等“互联网 书画”新型市场主体23家,成为陕南书画电商发展样板;依托物流、交通和环境资源优势,搭建全市首个跨境电商孵化仓,持续孵化培育新型跨境电商市场主体13家。富硒食品电商、书画电商、跨境电商三大支柱产业并驾齐驱发展,真正让农村达人多起来、美景美食火起来、百姓腰包鼓起来。
不仅如此,汉阴县为了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数字红利,集中开展直播带货创业培训,为电商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积极指导县内餐饮业、商贸流通业、服务业、服装批发销售、旅游业等开展线上销售业务,逐步扩宽销售渠道,拓展电商产业从业范围,为电商实现倍增计划提质扩容。
截至目前,全县电商从业人员4500余人,县域电商呈现出多平台、多渠道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今年1~7月网络零售额达5.81亿元,先后获评“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国互联网 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县”。
“全县上下要以全国数字乡村示范点为契机,形成‘一盘棋、一张网’的工作理念,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快推进数字乡村标准化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乡村数字化管理服务效能,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汉阴县委书记刘飞霞说。(赖真超 黄义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明宝)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