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思考】
原标题:构建“双生态模式” 发挥工会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周琳
●观点
通过构建“双生态模式”,能够不断强化人才培育与市场需求匹配、人才技能与岗位匹配、人才思想素质与时代发展匹配,为构建技能型社会发挥工会作用。
技能型社会的构建,能够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提供系统性制度保障。一方面,能确保我国顺利实现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技能人才结构变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产业工人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现共同富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在《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等多项政策的支持下,各级工会在促进产业转型、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和职工思想引领等方面做出重要改革,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要基础
我国拥有高质量的实体经济基础和技能人才基础。一方面,国家产业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为进一步坚定制造强国的未来发展方向,奠定了重要的经济根基。另一方面,技能型人才队伍逐渐扩大。截至2021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同时,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能够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规模庞大的人才储备。
我国具备推动技能型社会形成的工会优势基础。一是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形成了系统性制度优势。近年来,我国围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总体要求,进行了全面布局,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技能型社会制度体系。二是在技能提升领域形成工会工作全方位综合性机制优势。我国基本建立起中国特色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的氛围。通过“五小”创新、班组建设、合理化建议和创新工作室建设等,充分挖掘产业内部的技能革新潜力。同时,通过“求学圆梦”行动、新时代工匠学院建设等方式,实现了全面提升产业工人的学历水平和基础素质。三是在思想引领和创新实践方面形成先模引领优势。各级工会在进行多渠道文化宣传领域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推进产业工人的政治地位、工资待遇和社会认可度的实际提升。
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制约因素
其一,社会技能领域价值观依然存在偏见。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依然存在,社会领域技能学习的重视度较低,技能文化氛围不足。
其二,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产业结合度低,技能人才供需结构矛盾依然较高。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教育层面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紧密度不足;欠缺高技能人才培育平台,同时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机制仍然不成熟,导致技能成长动力不足。
其三,去技能化形势依然严峻,实体经济对劳动力吸引力下降。在平台经济发展与灵活用工规模扩大的影响下,制造业技能形成周期的延长使得年轻人产生了一定的“逃离”制造业心态。
其四,缺乏外部支持性合力。目前企业、学校、政府、工会和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不能实现组合效用最大化,系统支持力度不足。
工会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路径
第一,构建以企业发展为基础的技能人才培育生态系统,让内外部资源充分激活。
一方面,提升企业人才培养的内生性活力,增强技能岗位吸引力。在技能培养方面,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技能人才培育策略,既能将工会技能培训资源实现定制化投放,又能根据企业特点设计层次丰富、类型多样的劳动竞赛,营造技能展示和技术成长氛围。在技术创新层面,要扩大创新工作室参与者范畴,引入职校优秀人才直接参与技术革新。在激励制度层面,帮助企业改善技能人才薪酬激励机制,扩大技术要素占比,既要满足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又要形成对基础性技能人才的保障。
另一方面,促进高质量产教融合,解决技能人才的供求错位问题。工会要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深度剖析产业转型背景下企业技术变迁特点和当前职工队伍特征,围绕产业发展动向形成需求侧精准定位。助力职业教育供给结构优化,加快职业院校专业匹配和人才培养能力的升级。
第二,构建以社会力量为基础的技能人才支持生态系统,进行社会理念引导和社会资源整合,实现技能型社会的制度机制探索。
一方面,持续加强对技能人才的系统性社会支持保障,进一步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首先,要建设辐射面更广、系统性更强的劳模先进荣誉体系。其次,在社会支持体系上为技能人才提供优质服务。在高技能人才认定及相关公共服务资源配套上,将工会、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开展的竞赛等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吸纳多样化职工技能展示平台成果。最后,创新打造劳模先进文化名片,强化社会对产业工人的价值认同,凝聚社会力量,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另一方面,从基层工会行业互助和联盟化状态,逐步走向构建以工业区为单位的技能型生态圈。当前,通过行业工会和企业工会组织设计,建设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形成行业层面的技术创新互动,进一步驱动行业创新与转型。在一系列社会支持系统进入成熟化运作后,逐渐设计构建以工业区为单位的技能型生态圈,在行业互助基础上,形成产业链的优势互补和区域性技术合作,将企业、工会、产业工人、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进行联动,构建综合性平台,打造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创新“风向标”和人才“孵化器”。
总体来看,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其动力机制在于产业升级转型和高科技领域的不断发展,核心机制在于实现人才培育过程中的产学研融合,根本力量在于形成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驱力。通过构建“双生态模式”加强工会参与,能够不断强化人才培育与市场需求匹配、人才技能与岗位匹配、人才思想素质与时代发展匹配,为构建技能型社会发挥工会作用。(作者单位:山东管理学院)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