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汇大海,寸土垒昆仑。有这样一个人,他将“小我”融入“大我”,承其父志,创办了兰州首家民间公益图书馆——绿云书庵,把传承文化遗产的鸿鹄之志倒映在鲜艳的红旗上,为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而奋斗不息;他以萤萤之火点亮教育,不计回报地为人们全年免费开放图书馆,让书香气弥漫兰州,用心托举起祖国的希望;他践行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为了绿水青山种植山林,用一生诠释着绿化两山的责任,将青春和力量都贡献给党和人民,他就是兰州首家民间公益图书馆、“绿云书庵”创始人刘易馆长。
承其父志 矢志不渝坚守教育公益
时代昂扬向上的轨迹,就是刘易的生命轨迹。2001年,刘易于兰州大学绿化管理工作岗位上退休,依照父亲刘亚之的遗愿开始筹备创办“绿云书庵”。他专门前往北京拜访崔乃夫、刘冰、聂大江三位原兰州大学的老领导,在表达了想要承其父志创办民间图书馆的想法后,三位老领导均给出了鼓励和支持,随后,刘易去往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地学习借鉴。在充分的准备之下,刘易回到了兰州,拿出全部共40万元的积蓄开始建立图书馆。经过三年时间的努力,“绿云书庵”于2008年建成,这座具有兰州民居特色的四合院式、园林式的民间图书馆,开始全年365天免费为人们开放。
“绿云书庵”占地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60多平方米,分别设有不同书籍借阅室20间屋舍,包括图书阅览室、甘肃文史图书室、报刊阅览室、书库、办公室和刘亚之故居陈列室。另外,为了给当地的学龄儿童提供读书场所,刘易还专门开设了一间少年儿童阅览室,同时,他还亲自在院内栽种花草树木,设计了桥水山石、花鱼幽径,整个庭院环境优美,别具一格。
作为兰州首家民间图书馆,“绿云书庵”一经开设,便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阅览,当然也成为了孩子们读书学习的乐园。图书馆免费开放,为周边打工人员的子女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每天下午四点半,刘易都会去往少年儿童阅览室清点图书,不论风雨,他始终坚持着为孩子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传承着传统文化知识,对此,刘易说道:“孩子们,他们没事了,然后去图书馆看看书,学习传统文化,这是件多么好的事情。”
十六载春秋,绿云书庵以书为媒,滋养了数千农民工子弟的心田,每年吸引万余名读者沉浸于书香之中,在这“小书院,大天地”中,它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化身为退休老者的精神乐园,促膝共读,友谊长存;而于农民工子女而言,这里不仅是汲取知识的沃土,更是欢笑与梦想启航的港湾,“绿云书庵”也被政府评为兰州市城关区挂牌“文化阵地”、兰州市属唯一的5a级社会组织。
除此之外,“绿云书庵”这一充满文化活力与公益情怀的民间图书馆,旨在践行弘扬传统文化的战略部署,以发展中国文化自信自强,而由于刘易馆长出差南方未能及时返回,而非常遗憾错失了聆听教导的宝贵机会。
中华文化如同岁月珍酿,凝聚着大国底蕴,为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刘易还经常为青少年设立经典、科技、安全健康等知识讲座,并组织知识竞赛与演讲比赛,举办“中国文化大家谈”茶话会。不仅如此,“绿云书庵”还走出雁滩,先后赴榆中县新营乡清水沟小学、临洮县云谷小学、兰州市二营学校等捐赠图书,设立了青少年图书专柜,为传承知识、立足教育而矢志不渝。为贵州毕节凯里两市的贫困农村捐赠安装了20盏有国旗的太阳能路灯;向两所小学捐赠了图书;还为山东、日照高位瘫痪青年周飞创办的农家书屋和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藏民创办的格桑农家书屋,多次帮扶捐赠了图书。2010年, 刘易被评为甘肃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兰州“2010年度十大好人”。
躬身平凡,成就不凡。好多人都说刘易伟大,而他也只是笑称自己为“草根”,他以“善行不必人见,善心自有天知”的草木精神,践行着“草根服务草根”的理念,让民间图书馆服务于人民,以坚守教育公益事业让文化得以传递,始终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用知识建立文化自信。
不息奋斗留存文化遗产
身着白衣,心有锦缎。总有人逆着万千车流,选择默默坚守,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捧出一颗丹心,献与亿万生灵,不为钱财,只为信仰,而刘易便是这样一位“金钱社会的逆行者”。
刘易遵照父亲刘亚之的遗愿,开办了“绿云书庵”,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其父刘亚之生前是甘肃的“农民科学家”、“中国荒山造林的先行者”,他从民国时期便在徐家山植树造林,作为兰州仅有的一名代表,在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并被评为重大成果奖,还荣获“甘肃省劳动模范”、“国家五十年林业劲松奖”等荣誉。
刘老将自己的事业成功归结于党和人民的支持,对此,他为贯彻“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想要创办民间图书馆,他将自己一万多余本书籍全部用来作为开辟民间图书馆的基础,让雁滩的人们提高文化,以培育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刘老一生信仰孔子所提的儒教,从易经到传统文化的研究,再到人生的感悟,他始终淡泊明志,以“人的一切都是祖国的、人民的”的高尚思想,始终致力于为祖国、为百姓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刘易不仅传承了其父亲的遗志,还传承了其遗风,他同其父一般,致力于将自己的所有都用来建设祖国、服务人民。刘易表示,父亲以古时皇帝认为江山人民都为己所有,最终宫殿与遗产却归于尘土或归于国家与人民为训诫,在创办民间图书馆之前,用“是人民的、是大家的、不是你的”三句话,告诫他应舍“小我”,为“大我”,为人民服务。对此,刘易将此作为信仰,即使并不富裕,受尽嘲笑,也始终在坚守着,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致力于真正做到让“绿云书庵”这一民间图书馆成为国家图书馆的“助手”,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信念,为兰州人民留下文化遗产。
刘易在父亲题写的“绿云书庵”牌匾之后,加上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忍默勤读”四字,而在这之上,是“人无德不立”的善德。对于帮助过他的人,刘易始终以“投我以木桃,抱之以琼瑶”的感恩之心回报。在2008年刚创办“绿云书庵”时,请教过三位老领导后,刘易得到了国家、省、市、区、各级政府的全力支持,并为此宣发了十多分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短片,其中便提到了“绿云书庵”这一民间图书馆。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如今已85岁高龄的刘易,即使入不敷出、穷困潦倒,却仍在为民间图书馆的事业发展而奋斗着,始终希望能发挥出自己的“苔花精神”,为党和国家留存住文化财富,也希望为祖国的后代教育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四代传承 绿化两山赋能生态资源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刘易在践行“苔藓精神”、运营民间图书馆的同时,也心系着国家对绿水青山的建设,对此,曾获得《全国绿化奖章》和省、市、区各级政府的“兰州绿化先进个人”荣誉的他,持续传承着父亲的种树事业,为绿化两山而奋斗不止。
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刘易,始终感恩党对他的培养,不仅承接了父亲的绿化事业,同时也为了党和国家的环保之梦,自掏腰包,在兰州绿化种植面积实际达一千多亩。对此,刘易表示,如今家族已是三代人种树,其父亲为共产党和祖国种树,他一生也为国家种树,儿子当前也在为兰州从事着绿化事业,未来也将持续延续家族传承,不仅传承民间图书馆,更要带领着家族四代人继续为绿化事业而努力奋斗,他说道:“一定要传承下去,为了我们这个国家。”
从刘亚之老先生投身于荒漠治理、果树种植,以捐赠图书回报社会,揭开了兰州两山绿化和文化传承的序幕,到刘易承其父志开办“绿云书庵”,实现文化传递并出色地完成绿化事业,再到刘易儿子以及孙子承接着始终不变的文化信仰与绿化初心,文化教育的发展在代代相传中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展现出了绵延不绝的生命力。作为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和传统文化传播的引领者,刘易始终将党和人民放在心中,将“建成一流的生态文化公园”作为个人的人生理想,以“行远自迩,笃行不怠”的坚守,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到文化和绿色中国的事业中去,也在此呼吁大家要传递文化,通过捐书的形式延续公益事业的传播。
在读者集团和雁滩这样一片生态文化公园中,“绿云书庵”以一张优秀传统文化的名片在世界之上展现着中华文化的魅力,刘易从传承到坚守再到弘扬,他始终凝聚家族信仰,在传递书香的过程中践行公益事业,在绿化事业的接力下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对此,他只说道:“我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育,离不开伟大时代的影响,更离不开党的培养,绿化两山,既是对父亲的事业继承,也是党和人民的希望,投身到这么伟大的事业中,我只感到无比的荣光!”
萤火虽微,愿为其芒,不啻微光,造炬成阳。刘易将青春和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从创办“绿云书庵”传承传统文化,到绿化两山奉献一生的信仰,他始终以“草根”自居,践行着“苔花”精神,不为金钱名利。未来,他也将用自己的一生去传承“绿云书庵”和绿化事业,用脚踏实地的善举,在省、市政府的立项帮助下,和各承色单位共同努力奋斗把皋兰山、簸箕掌、三山、南山等建成一流的大兰山森林生态文化公园,在祖国大地上扎根传承。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